<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权威发布 > 工作报告

        365bet假网站_365bet足球赌博_365bet注册指南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04-01-14 08:35 来源: 365bet假网站_365bet足球赌博_365bet注册指南人民政府
        【字体: 打印
         2004年12月28日在365bet假网站_365bet足球赌博_365bet注册指南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代市长    张晓华

          一、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实施五大战略、建设中等生态食品经济城的奋斗目标,以科学的发展观谋划工作,以务实的态度狠抓落实,全市经济增速较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预计到年末,全市生产总值可完成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46亿元、21亿元和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5%、15.4%和17.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13.2%;财政总收入实现5.4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5%。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6.5亿斤,居全国县(市)之首,被国家评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市;畜牧业总产扩张,猪发展到300万头,牛发展到100万头,禽发展到3500万只,其中奶牛发展到1.2万头,畜牧业总产值实现30亿元;园艺特产业规模扩大,实现总收入27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8%;全市输出劳动人员29.1万人次,劳务经济总收入8.3亿元;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增加到280个,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稳步增长。预计到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9.7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完成工业增加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23%。第三产业较快增长。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了温州商城、满客隆购物中心、弓棚生猪交易市场;商贸流通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1亿元,同比层长33.8%;金融、保险、房地产、通讯、运输、社区、家政和信息咨询等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
        2.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稳步实施。全市共推进了116户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工作,有46户企业彻底完成了改制任务;启动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粮库班子组建工作基本结束,即将进入职工竞聘阶段;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向农户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33亿元;良种补贴资金1970万元;积极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共向农业投放贷款11亿元,比上年增长71.9%。招商引资态势良好。全年引进内资7.6亿元,引进外资195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0.8%。项目建设蓄势待发。全年引进项目155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超出500万元以上的项目20个。60万吨宏元水泥、新立造纸等项目建成投产;15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即将投产;真元药业项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长粮20万吨精洁米、德国斯坦浩斯生猪熟食制品加工、上海高榕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等项目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即将进入实施阶段。民营经济活力曾强。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38亿元,同比增长18.7%;民营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4万户,同比增长8.1%;从业人员达到17.6万人,同比增长3.5%。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加强对开发区和各类园区的整合提升,形成了以长春五棵树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环城、闵家园区为重点的开发开放区域,项目聚集优势日益显现,榆五经济带正在隆起。
        3.城乡建设取得突破。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黑大公路榆树段、榆陶公路建成通车,科铁公路榆树段基本完成了路基土方和桥涵工程。三条公路的建设,使我市形成了“两横一纵”、东西街接、南北畅通的公路网络骨架,缩短了我市与吉、长、哈三大城市的时空距离,提升了交通承载能力,改变了投资环境。“村村通”工程完成812公里,“村村通”总数达到247个村,占行政村总数的63.7%,大外环重要路段向阳经土桥至光明的改建工程全线通车。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新建客运一级站投入使用,新建公交总公司工程基本完成,第二实验中学宿舍楼、第一小学、师范附小教学楼建成使用。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完成了第二实验中学道路改造工程、华昌路西段改造工程、榆树大街南、北段排水工程;以“村村通”工程为契机,启动了城市巷路改造工程。生产能力建设不断加强。争取资金3262万元,实施了松花江大于险段护坡工程、松前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怀家木先泡灌区改造工程、商品粮基地建设工程等9项水利设施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植树造林1774公顷;以烟尘整治为重点的“蓝天工程”稳步实施。集中开展了违法排污企业专项整治,投资建设了大气自动监测站,我市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省级验收,正在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4.社区事业统筹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通过积极争取,我市被国家确定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建成6个省级和长春市级农业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全市投入校舍改造资金4277万元,其中争取上级危房改造资金1000万元,解除危房面积2.2万平方米,新建、翻建、维修校舍12.8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核心课程改革,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公共卫生建设明显加强,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防病救治能力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发挥了主流媒体作用;实施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工程,有线电视用户增加1.5万户,达到6.3万户开展网吧集中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承办了全国象棋甲级联赛第16轮吉林赛区的比赛。计划生育工作以“四建设一保障”为重点,积极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加强人口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完成了我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少数民族的教育卫生等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5、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优先发展目标,全市共开发各类用工岗位7893个,新增就业人数69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一批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到税费减免政策。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功能进一步曾强,全市省级统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719人,同比增长5%;参加失业保险44428人,同比增长56%;参加医疗保险单位563户、56031人;参加工伤保险13099人。各级财政投入600多万元,救济农村困难群众3万人;投入1530万元,为6500户、2万人办理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水源深井及配套工程和供水管网建设,改造铁北、开发、建设三个小区供热管网,维护供热改造6万平方米,加快了电网改造。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843.9万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5300元,同比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000元,比上年增长15%。
        6、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市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检查18次,办理人大议案、建议、意见18件,政协委员提案67件。积极推进“四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理工作。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努力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严格规范执收执罚行为,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化建设;开展了民主评议政(行)风和软环境建设。修订完善了《市政府工作规则》,成立了市政府法律顾问团,着手制定《全市2005年农村经济工作考核方案》,推进了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设。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下半年以来,信访总量有所下降。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不懈地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加大了监督检查、限期整改和停业整改的力度,开展了“百日安全整治行动”有限地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认真落实农民负担管理的各项政策,加强农民负担检查监管,其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圆满完成了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任务。
        工商、物价、物资、外贸、质监、国税、地税、石油、气象、地震、烟草、烟叶、药监、盐业、审计、宗教、侨务、外事、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各位代表,2004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就,这是全市人民在市委的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实干创业的结果,是方方面面和衷共济、精诚团结、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与政府工作热情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向法检两院、市委部门、驻榆部队和驻榆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榆树发展的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较小,综合实力不强,尤其是工业比较薄弱,缺乏支撑财力的大项目;农业整体效益仍然较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剧,企业改革成本缺口较大,全民创业的氛围不浓,软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维护社会稳定面临压力。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行政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5年工作任务
        200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我市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破解“五大战略”、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按照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200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企业改革攻坚年”、“项目建设推进年”、“五大战略突破年”为载体,坚持把统筹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开放作为第一动力,把为民谋利作为第一责任,把求真务实作为第一要求,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发展环境,提高增长质量,增强综合实力,掀起新一轮建设发展热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榆树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200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1亿元,增长14%;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生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9亿元、25亿元和57亿元,分别增长6.5%、19%和18.8%;财政总收入实现5.94亿元,增长1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增长16.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00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增长7.5%。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认真把握以下几点: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加大成本筹措力度,加快推进企业改革,提升体制竞争力;抓住国家扶持粮食主产区的机遇,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提升农业竞争力;抓住东北经济圈加速崛起的机遇,加快项目建设、公路建设和城市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努力在抢抓机遇上先人一步,在用好机
        遇上胜人一筹,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攻坚克难促进发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困难,用发展的办法克服困难,想方设法解决各种矛盾,千方百计缓解融资压力,竭尽全力突破瓶颈制约,在攻坚中求进,在克难中发展。
        统筹整合协调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努力使发展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整体推进。
        改善民生保障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取信于民。
        求真务实推进发展。精于抓落实,善于办实事,处处求实效,早发展知识,鼓实干之劲,形成你追我起奋勇争先的竞争氛围。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要努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全面实施“农业兴市”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入挖掘农业和农村发展潜力,突出抓好“四业一体”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
        强化粮食产业。重点抓好玉米、水稻、大豆三大粮食作物,玉米生产要适应我市畜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发展饲料玉米、青贮玉米;适应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需求,以北部和西部土质肥沃区域为重点,构建100万亩专用玉米生产基地。水稻生产要利用国家良种补贴政策,推广3—5个适宜榆树种植的优质品种,以“一江两河”流经区域为重点,构建50万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整合大米品牌,做大大米产业。大豆生产要扩大高油大豆种植比例,以东南部区域为重点,构建100万亩高油大豆生产基地,恢复“大豆之乡”美誉。
        壮大畜牧业。实施“粮变肉”战略和“黄改奶”工程,稳定发展猪鸡,重点发展牛(黄牛、奶牛)鹅,因地制宜发展特种经济动物,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强化基地建设,实现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全市各乡镇和城郊建设生猪、蛋鸡生产基地;以弓棚、红星等14个乡镇为主建设奶牛基地;以“一江两河”沿岸水草丰富的20个乡镇为主建设肉鹅养殖基地;以五棵树等10个乡镇为主建设肉牛生产基地;以新立镇为主积极发展养鹿业。强化动物检疫防疫,积极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提升园艺特产业。在保护粮食综合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布局,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市场化、集约化和高效益的区域特色农业。因地制宜,搞好产业定位,推动各乡镇有重点地抓好1-2项种养项目,努力形成一乡一品或数乡一品的格局。在东部、东南部10个乡镇建设烤烟生产基地;依托金源马铃薯淀粉公司,在10个乡镇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以五棵树、弓棚、新立、大坡、泗河5个中心镇和城郊为重点,沿黑大、榆陶、科铁公路两侧,建设大棚蔬菜生产基地。
        发展非农产业。把劳务输出作为引领农民向非农业转移、提升农民自我增收能力的重点来抓,进一步推广“光明、弓棚、五棵树”模式,不断完善劳务输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和非农产业转移;积极实施国家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升劳动力转移层次,更大程度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2005年劳务输出人数和收入保持上年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四川四海集团150万头生猪项目、完达山乳业集团、长春皓月集团、吉发集团肉鹅项目、金源马铃薯淀粉公司、烟叶公司、五棵树肉牛加以市场和粮食加工企业为依托,培育一批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推动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抗风险能力。发张壮大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流通。
        改善农民增收的外部条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推行QS市场准入制度,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工作。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科技入户率,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利用国家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刘家大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拉林河河道护岸工程和松坡灌区节水灌溉自动化工程,提高抗旱、灌溉、防洪能力。积极开展气象服务,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支持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不断增强信贷支农能力。
        (二)合力猛攻项目建设,促进工业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把点子敲在项目的谋划、开发、建设和服务上,使有意向的项目尽快引进一批、引进的项目尽快落地一批、落地的项目尽快建成一批、建成的项目尽快见效一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中推动结构调整升级,打造以粮食加工、肉乳加工、饮品加工为主的具有榆树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加速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努力构建中等生态食品经济成的基本框架,推进工业化进程。全市规模以上同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增长23.7%;实现增加值3.6亿元,增长20%。
        狠抓项目建设,培育产业支撑。把2005年作为项目建设推进年,立足长远发展,高度重视项目储备,深入研究论证,精心包装推介,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机制。新上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5个,力争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真元药业项目年初正式投产;四川四海集团15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力争实现规模化生产;20万吨精洁米加工、30万吨润丰生物菌肥等项目上半年建成投产;上海高榕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德国斯坝浩斯生猪熟食制品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德莱鹅业种鹅基地项目、吉发实业集团4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长港集团有机肥项目、广州吉本妆饲料添加剂项目、与日本合资的方便米饭项目、与加拿大合资的大豆肽酒项目、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银诺克药业合作的兽药生产项目力争落地建设。
        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竞争能力。重点发展白酒酿造、玉米淀粉加工、大豆加工、医药等传统产业,培育肉乳加工、马铃薯淀粉加工、稻米加工等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继续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政策扶持,加强与清华大学的项目合作,加快支撑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研究开发。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争创名优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白酒年产量要达到5万吨以上,优质瓶装酒达到白酒年产量的30%,“榆树钱”酒要争创国家名牌。
        挖掘增长潜力,继续扩大总量。锦丰方便面、通威饲料、金源马铃薯淀粉等企业实现扩产增效。加快优势企业与大企业的合资合作,实现做大做强。推动重点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实现引进嫁接、资产重组,焕发新的生机。
        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发展平台。高起点规划长春五棵树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和环城、闵家园区,高标准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客商、人才、技术向开发区和园区聚集,形成资本集中、资源共享、集约发展的园区建设格局。
        (三)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深入实施“开放活市”和“民营富市”战略,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再创改革开放新优势,再注加快发展新动力。
        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以“企业改革攻坚年”为载体,积极稳妥地打好企业改革攻坚战。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全力争取上级支持,多方筹措改革成本。坚持阳光操作,加大改制力度,突出抓好啤酒、淀粉、酒精三户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工作,实现大多数国有和集体企业资本全部退出和职工身份转变。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按照上级要求,尽快完成粮食购销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实现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积极推进农林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政策,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严格土地管理,凡是征用耕地,两费补偿必须按政策规定落实到位;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形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继续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力度,逐步实现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和奖励政策,扩大招商引资责任单位,落实各乡镇街、
        各部门招商引资任务,人人有指标,人人转项目,营造上下联动,政企互动的招商氛围,以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和项目招商为重点,瞄准大企业、大集团,积极争取外资,建设工业项目;拓展招商领域,推进农业招商、商贸推高,社会事业招商和基础设施招商;改进招商方式,加强对外联系,把环境作为招商基础,把友谊作为招商纽带,把乡情化作招商优势,全面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力争全年引进内资8.5亿元,引进外资2000万美金。比上年分别增长9.6%和8.1%。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各个领域,全面启动民间资本,消除所有制差别。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强化品牌意识、诚信意识。继续鼓励干部离职锻炼,带领推动全民创业,努力造就一支民营企业家队伍,培育一批规模型、科技型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扩大就业、富民强市的作用。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10.5%,从业人员达到18万人,增长2.3%。
        全面活化流通领域。按照“抓紧程建新机遇。规范商贸老街区,依托公路性物流,扩展三产新领域”的思路,加快提升第三产业,培育壮大骨干市场,启动建设物流园区,增强各类市场的辐射、集散和服务功能,弓棚生猪交易市场、环城粮食批发市场、城郊建材综合市场、振北蔬菜批发市场、中心街商贸城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发挥榆树物流中心作用,启动建设五棵树物资园区,逐步在榆陶、黑大、科铁公路沿线的重点乡镇建设配送站。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营销方式。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把榆树大厦商场、温州商城、满客隆购物中心等建成我市现代商贸流通示范企业。引资开发建设具有一定潜力的景区景点,培育发展旅游业。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承载功能。  
        深入实施“强城带市”战略,适应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需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市化进程。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严格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置换的方式,积极运作市级党政机关和有管部门办公地点迁至城区西部,把原址改造成上业区。大力改善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础实施条件,加大建设投入,重点建设、改造“一街一路三出口”,具体是:开通繁荣大街,拓展健康路,改造榆树大街南、北出口和向阳路东出口。同时,完成榆西大街路灯安装工程,加快市区巷路建设,做好“引松入榆”的前期论证和准备工作,清淤改造榆西南桥下游排水沟,发展改造供水管网,继续推进分户供热改造。搞好乡(镇)规划编制,加快五棵树、弓棚、新立、大坡、泗河5个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聚集吸纳辐射功能,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着力改善交通条件。完成省道科铁公路榆树段80公里的路面工程,8月份建成通车;启动榆陶公路102线至长余高速公路9.36公里一级公路扩建工程;努力完成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基本实现“村村通”,是连接周边乡镇的大外环全线贯通。做好榆树至山河屯铁路接通的前期工作。
        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静”的环境建设工程,增强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完善环保监管制度,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严格控制企业污染,确保达标排放;继续整治烟尘污染,提高大气质量;认真抓好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启动农防林更新改造工程,加快沿路沿河绿化带、“三北”四期防护林、农村生态林建设。力争下半年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取得成功。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整合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以治“脏”为重点,整治环境卫生;以治“乱”为重点,整治交通秩序、清理占道经营、规范牌匾广告;以治“差”为重点,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营造“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五)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繁荣各项事业
        积极构筑人才高地。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抓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设好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招聘人才、乡土拔尖人才五支队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积极做好向国家和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工作,启动实施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围绕“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巩固提升基础教育,扩容壮大职业教育,鼓励支持民办教育,整合农村教育布局,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改造危倒校舍2万平米,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争取建设市综合高中综合实验楼。协调发展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积极推进文体事业改革,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强化“扫黄打非”,整顿文化市场;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疾病控制中心功能,完成市医院传染病区建设,提高医疗卫生质量;巩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的创建成果,稳定低生育水平,按高人口素质;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加快有线电视农网建设和城区光缆改造,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积极发展妇女、儿童、档案、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做好经济普查工作,完成“十一五”规划编制。
        (六)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开展职业培训,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市场择业。通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民营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空间。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认真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全年开发就业岗位8000个。切实做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功能,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的覆盖面,新增加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00人以上,新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00人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00人以上。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五保户”供养制度。继续落实就业、就医、就学援助制度。
        (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严格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加强预算管理,集中资金优先保工资、保抚恤、保社会保障支出。积极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推进依法治市,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继续扩大民主,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严肃查处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民族工作,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团结。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充分发挥市长公开电话作用,整合社会稳定资源,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实施放心药品、放心食品、放心农资工程,加大打假力度,进一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斗争,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重视国家安全工作,严密防范“法轮功”及非法宗教组织的破坏活动。继续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重点解决执法不公、违法办案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司法机关公平正义的形象。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事故隐患整改和监督检查,坚决遏制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高行政能力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现到政府工作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责任政府,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决策民主、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
        第一,加快职能转变,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加强软环境建设作为重点来抓,积极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招收筹建“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集中统一办理行政许可项目。进一步改进行政管理方式,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强化依法行政,全面清理行政审批项目,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审批环节过多过滥的问题。依法清理行政执法主体,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大行政执法检查、行政效能监察的力度,坚决纠正、严肃查处影响软环境建设和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全面营造亲商、爱商、富商的浓厚氛围,着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为榆树经济发展创造一流的软环境。
        第二,坚持发扬民主,规范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体制。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程序、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市政府法律顾问团作用,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第三,坚持从严治政,加强廉政建设、坚决贯彻执行有关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坚持制度、监督、教育并举,切实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政治腐败的力度。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整治工作,继续组织开展民主评议政(行)风和“百名科长”活动,并将结果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坚决遏制部门和兴业不正之风,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政府公务员队伍。
        第四,坚持执政为民,做到求真务实。增强责任意识,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推进经济工作目标责任、运行监测、督查考核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促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把实现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要、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放在心上,充满感情、全力以赴地解决。
        各位代表,宏图凝众志,责任重在肩。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乘势前进,为加快中等生态食品经济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而努力奋斗!